防寒保暖
统计表明:当日最低气温降到0℃以下的寒冬天气,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上升。天气骤冷会引起血压突然升高,使原来硬化脆弱的小动脉因承受不了强大的内压而被“引爆”,发生脑出血;因为乍寒,使血液黏稠还来不及自我调节,血液便在粗糙、细小的动脉内流速减缓,容易形成小的血栓,造成脑血管堵塞或心肌梗塞。所以,初冬时节,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。
首先要注意头部的保暖。据测试,人体头部与整个身体的热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。人体散热最大的地方是头部。气温越低,由头部散失的体内热量就越多。
另外,一旦觉得冷就应该添加衣物,不要自以为身体好,冻一下没关系,这是很容易感冒的。“秋冻”之说在0℃左右并不适合。
适当运动
初冬时节,气温骤降,人们易患上呼吸道感染、过敏性鼻炎等疾病,为此,专家建议:天气突变,人体难以适应,除了注射流感疫苗外,科学的锻炼身体,也可避免疾病上身。
在锻炼身体前最好多穿些衣服,热身后再脱掉厚外衣,运动结束后及时添加衣服,以免着凉。
对老年人来说,运动时一定要量力而行,别选择那些活动幅度过强、活动量太大的运动项目,而应选择散步、骑自行车、打太极拳等运动量小的项目。如果在运动后出现头晕、四肢乏力、胸闷气短、失眠多梦等症状,说明运动量过大,应适当减少运动量。
不适宜多活动的人,也要经常开窗通风,一般来说每天上午八九点钟、晚上七八点钟两个时段开窗通风即可。
合理进补
冬季进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,可具体怎么补还有很多讲究,胡乱进补只能适得其反。
一般来说,天冷以后人们在饮食上很容易“重肉轻菜”,导致维生素等摄入减少,油脂摄入过多。北方人的口味较重,油、盐等调料过多,这种饮食习惯对心脑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人都是无益的。
由于气温骤降,人体需要补充足够的热量,民间也有冬令进补之说,但进补一定要适量,应供给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。谷豆类、蔬菜自不可少,羊肉、狗肉、牛肉、鸡肉以及鳝鱼、鲤鱼、鲢鱼、带鱼、虾等鱼虾类也可适当进补。
此外,如果觉得冬季营养素摄入不足,可以在专家建议下适当补充维生素、微量元素等。
稳定情绪
气温骤降之下气压也变低,人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得压抑。不要小看心情不好,长期的心情压抑也是亚健康状态,可能导致机体病变,对高血压等原本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,情绪的调整很重要。
冬季千万不要“触景生情”,心情不好时更不要自我暗示说“心情糟透了”或是叹气,否则原本正常的心态会变得忧郁。在心情低落的时候不妨多想想高兴的事,或是听听音乐,找朋友聊聊天,缓解一下情绪。总之,心情并非一定如老僧入定,波澜不惊,而是指心态要平和,心境要愉悦。
调整用药
对于长期服药的人来说,用药品种和药量应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。以高血压为例,寒冬来临,温度下降,血管收缩,血压必然上升,此时沿用以前的药量就不一定达到以前的降压效果,此时最好到医院,找熟悉自己病情和药效药理的医生咨询一下,是否需要调整用药和药量。还应当增加一些减少血液黏稠度的活血药,使血液稀释,畅通无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