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忙碌打拼,别忘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,尤其初冬时节,天气多变,更要小心照顾好自己和家人。哪怕用点笨办法,给自己制作几张健康便签,别忘了,一定要贴在最显眼的位置哦!
经常测量血压 深秋初冬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,特别是男性中老年人发病几率会更高。而本季节脑血管病高发的罪魁正是高血压。 初冬天气渐渐变冷后,冷的感觉刺激交感神经,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量增加,导致血压升高,引起冠状动脉痉挛,同时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,造成心脑血管病。因此,天气变冷后,中老年人,尤其是已有高血压病的人应定期测量血压,要长期、规律、不间断地进行降压治疗,按时服用降压药,使血压呈阶梯式缓慢下降。因为降压过快、过猛,也会造成机体不适应或引发别的疾病。 别让“发福”影响健康 但是,天凉了,食欲好了,可不能一味地在家里大饱口福、进补秋冬,此时必要的运动也是不可少的。如果你上一顿吃的还没有消化掉,下一顿又补充了进来,如此循环往复还不运动,一定会造成体内脂肪过量堆积,体重超重,甚至肥胖,这可绝不是什么“福”啊!高血压、心脏病、糖尿病……都与肥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研究表明,90%的糖尿病都因肥胖而生。一旦体重减轻后,血糖也会随之下降。 因此,即使在北风瑟瑟的日子里,也要牢记“适量运动+合理饮食”才是避免体态“发福”的良方! 吃得淡些,再淡些 高血压病人和肾病病人都要少吃盐,这几乎是人人都知的常识。但是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在阴雨潮湿的夏天,我们常发现家里密封不好的食盐会吸潮,严重的可见有水分,这一现象说明盐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。盐的这一特点在人体内表现为引起渗透压高而吸收水分增多。使肾脏负担增加,常见水肿症状加重,血管周围组织的水分因此进入血管,使血液总量增加。血液总量增加,不但增加了心脏的负担,而且还会使血压居高不下。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深秋初冬腌咸菜的习惯,把新鲜的蔬菜腌制起来,然后吃上一冬天,直到来年。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咸菜还是吃得越少越好。 保护好“下肢” 常听到人说:“春捂秋冻。”“秋冻”其实更适合于年轻人。上了岁数的人,由于身体的抗寒能力减退,远没有年轻时那么不怕冷了,既然这样,你也别在初冬时节忍着寒冷挨冻了,该添衣服就添吧!天气变冷,早晚温差增大,中老年人应及时根据气温的变化增添保暖服装,在户外运动时,穿上保暖性强且轻松柔软的外衣,热了可以脱,冷了再加上。冬天气候干燥,最好选择纯棉质地的内衣,以防化纤衣服刺激皮肤,引起瘙痒。外出时,更宜保暖,戴上围巾、手套和帽子。 老年人还一定要做好下肢的保暖,人们常说:“脚腿暖和了,全身都不觉得冷了。”这一点更应引起糖尿病病人的关注,因为糖尿病病人下肢供血不好,发生冻伤后,伤口不易愈合,严重者还会出现坏疽。把下肢保暖好后,促进了血液循环,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自然会降低。 锻炼防鼻出血 初冬时节,天气渐冷,正是开始从事耐寒锻炼的大好时光。可是,有些人在室外活动时,鼻子常常出血,这是为什么呢? 鼻子是呼吸道的门户,鼻腔内由鼻粘膜覆盖着,鼻粘膜里有丰富的毛细血管,经常处于湿润状态,它们的作用是使外界空气在进入肺脏前变得温暖、湿润。但是,初冬时节,风多雨少,空气干燥,鼻粘膜的水分蒸发很快,容易干燥。因此,毛细血管壁弹性降低,变得很脆。参加体育锻炼时,如果血管受到强烈震动,就比较容易破裂出血。 那么,怎样预防鼻出血呢?首先,要保护好鼻黏膜。常用手指挖鼻孔是一种坏习惯,它会使鼻毛脱落,黏膜受伤,血管破裂,引起出血。如果感到鼻子干燥不舒服时,可用毛巾或棉花蘸温开水轻擦一下,也可以用开水的蒸气嘘一嘘。其次,在参加体育锻炼时,特别是在跑、跳时要注意前脚掌着地,充分利用缓冲作用;在进行对抗性活动中,要避免外伤及头部、鼻部的强烈震动和冲撞。平时要多喝开水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,使鼻黏膜保持湿润,增加抵抗力。 药补不如食补 相对于药补,食补在初冬调养中显得更为重要。冬至前后可以多吃些富含糖、脂肪、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碳水化合物及钙、磷、铁等营养成分的食物,补充因寒冷而消耗的热量,对身体虚弱的人还能益气养血补虚。 至于药补,需要提醒的是,膏方并不是人人都能吃的。首先,儿童不宜随便吃膏方,一般年龄达到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较为适合。其次,身体有大毛病的人不宜吃膏方。 膏方主要用于调理阴阳气血,因此适合身体机能较稳定的人做缓慢调理用,若身体机能常有变化,吃了膏方说不定只会有副作用。此外,一般冬天进服的膏方,都是以补益为主,必须考虑到进服者能否吸收。如果患者脾胃消化功能失常,就要先服“开路药”、调理好脾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