俺家的种田经历
改革开放30年来,俺家不仅经历了和其他农户一样的从缴“公粮”到领补贴的转变,而且也经历了从苦累种田到闲暇晒粮的变迁。
俺家住在坦埠镇故县村,1980年农村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,俺家6口人承包了12亩耕地,那时播下的种子都是从自家口粮里选出来的。村里大多数家庭也都没有牲畜和犁耙,收种、整地、挖沟、播种都是人工,使用的是铁叉、铁锨、镢头、镰刀等农具,劳动强度大、效率低,农忙一天身体累得像散了架,特别是夏、秋收种的大忙时节,父母忙得不分白天黑夜,午饭大都是在田间凑合着吃。慢慢地,家里积攒了些钱,买了头牛饲养,与大爷和三叔两家凑钱买些犁具,用来犁地和拉运庄稼,劳动强度减轻了许多。但由于播种方式原始,缺少良种良法,农作物产量不高。进入1990年后,随着科技的发展,父母种地的观念同其他村民一样,发生了深刻的变化,对购买良种与化肥有了进一步认识,粮食亩产量成倍增长,不仅温饱有余,而且还卖了余粮购买了拖拉机、小麦收割机等农用机械,父母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。农忙的时间也大大缩短,原来种10亩小麦连割带打场要半个月,用机械六七天的时间就完成了。到2000年以后,农业科技含量逐年提高,良种良法的配套,测土配方施肥的应用,田间除草剂的兴起以及各种小麦和玉米联合收割机、播种机等机械的普遍使用,让俺全家着实清闲了许多。俺村的田野上也不见了夏收时那镰刀飞舞的割麦场景,取而代之的是联合收割机,俺家也像全村人一样只是拿着袋子装小麦。盛夏,父母也不再挥汗如雨的播种、锄草,而是机播后喷上化学除草剂了事。俺家种田的变迁,折射出了改革开放30年的农村巨变。(公衍强口述 坦埠镇宣传办王振整理) |